百字明咒功德网
百字明咒功德网
山西小院 观世音菩萨感应故事实录 妙法莲华经感应 六字大明咒感应 药师经感应
主页/ 近现代往生纪实/ 文章正文

中国汉传佛教未来发展方向之思考——王孺童

导读:佛教作为一种世界性宗教,在其发展传播过程中,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时至今日,全球化、多元化的大趋势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各种宗教也积极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各种角色。作为三大语系佛...
佛教作为一种世界性宗教,在其发展传播过程中,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时至今日,全球化、多元化的大趋势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各种宗教也积极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各种角色。作为三大语系佛教之一的汉传佛教,在中国乃至亚洲的文化发展中,曾有过极度辉煌的历史。面对风云变幻的国内、国际形势,汉传佛教自身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更好地释放汉传佛教的内在价值,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们通过汉传佛教了解伟大的中华文明,就成为当前亟待思考的问题。 一、律制化是汉传佛教发展的重要任务律制化,从广义上讲,是要求出家僧人不仅要恪守教内的清规戒律,同时也要严格遵循国家的法律制度。从狭义而论,是要求出家僧人既要严守约束个人的戒律,又要遵守规范僧团的清规。律制化对于汉传佛教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律制是佛教维系自身传统、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根本保障,也是佛陀教法精神的集中体现。佛教历来重视戒律的制定和守持。佛教建立的早期就结集出了律藏经典,持戒被立为三学、六度等佛教修行的基础。《善见律》说:“毗尼藏者,佛法寿命;毗尼住世,佛法住世。”戒律严弛攸关佛教之兴衰、修行之成败

。佛告诫弟子:世尊灭后,当以戒为师。可知,戒律乃是佛弟子遵守佛陀教法之根本引导。汉传佛教秉承了印度佛教重戒尚律的传统。历史上,汉地涌现出一大批戒律严明、道风清净、义学隆盛、高僧辈出的大道场。不仅如此,汉传佛教还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创立了一套指导寺院具体运作的清规。这对于寺院如何更好地组织与管理,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也使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制度保证。 然而,当前汉传佛教的发展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在道德荒漠化、价值世俗化以及社会商业化的今天,佛教也难免受到冲击。社会上,借佛教的名义骗钱敛财、沽名钓誉的行为,时有发生,特别是近年发生的多起“假僧”事件,更是激起了僧俗大众的广泛愤慨与质疑。社会大众对佛教的信任逐渐降低,佛教日益被沦为炒作、利用的对象,这不能不引起佛教界的高度警觉与反省。正是由于某些出家僧人持戒松弛,某些道场律制意识淡化,才使社会上一些别有用心之徒,乘机而入,玷污损毁了佛教清净庄严的形象。 恢复佛教律制、重树佛教威仪,可谓时紧势迫、刻不容缓。特别是在信任缺失的社会大环境下,佛教徒更应该严于律己、固持戒行,上契佛制,下信于民。同时,在秉承佛教传统律制根本精神的前提下,佛教律制化建设还应结合时代特征与社会实际,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更好地支撑佛教的传播与发展。当前,我国正在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佛教的律制建设应积极主动地与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建设相适应。佛教信徒不仅要做一个戒行清净的好信徒,同时也要成为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最终实现“内明佛制,外遵国法”的律制建设之宗旨。 二、学修化是汉传佛教发展的主要内容在佛教中,“学”与“修”这两者是统一而不可以偏废的,“学”是“修”的指导,“修”则是“学”的归旨。对教义的无知,会令佛教丧失自主,沦为实现他人利益的工具;对修持的荒废,会令佛教流于空泛,丧失精神信仰本质的内核。中国古代佛教之所以兴盛,除了义学繁盛外,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出现了大批高僧大德。可见,佛教的发展不取决于恢宏的建筑和旺盛的香火,而有赖于众多懂佛理、有操守的学修并重的佛教人才。 现今汉传佛教僧众的文化素养与社会大众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加强和提升汉传佛教整体教育水准仍然任重道远。佛教的学修化应坚持“以修为本,学修互长”的理念,从而培养学识广博、道行精深的佛教人才。作为中国汉传佛教的最高学府——中国佛学院,从建校之初就秉承“学院丛林化、丛林学院化、学修一体化”的办学方式,坚持以戒为师,从严治校,将传统丛林生活制度与现代教育体制相融合,将佛教传统精神与现代教学理念相结合,培养出了一大批既有高尚宗教情操,又有深厚佛教学养的品学兼优的佛教僧才,为中国汉传佛教学修教育竖立了良好典范。 佛教学修不仅是自我认知过程,同时也是认识社会、实现与社会交融的过程。佛教学修不能仅狭于自己的教义,而应扩展视野,立足社会,体察民情,利用现代教育资源,广泛吸纳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全面提高僧众的文化水平,以更好地适应知识型社会下弘法渡生的新要求。 三、国际化是汉传佛教发展的内在要求 弘扬佛法,把佛教介绍给世界,是佛教徒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佛教悲悯精神的具体表现。佛教虽然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但佛教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较之其他两大宗教仍十分有限。就拿佛教自身而言,藏传佛教与南传佛教在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中的影响,也远远要大于汉传佛教。 汉传佛教走向世界的道路之所以困难重重,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中国汉传佛教僧众普遍缺乏国际的视野,在佛教国际化的关切上明显不足;第二,汉传佛教经典均以繁体汉字缮写,词句义理晦涩难通;第三,具备双语或多语,有过留学经历的佛教人才极度缺乏。为此,汉传佛教首先应高瞻远瞩,开拓视野,审时度势,整体布局,制定切实可行、合理周全的走出去战略;其次,大力推进经典翻译工作,积极探索传教理念的创新与方式的多元化;再次,还要强化自身素质,培养国际化人才,以厚重、自信的姿态走向国际舞台,展现大乘佛教博大兼容之风度,进而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和外国民众的信任。 作为汉传佛教如何在新形势下融入国际社会的探索者,北京龙泉寺利用先进的网络媒体,开通了八种语言同步更新的微博,组织有识青年将传统汉传佛教经典翻译成英文,并邀请世界上不同宗教、不同人文领域的专家学者到寺内进行讲座,积极参与各种国际交流会议与活动,在国内及海外产生了良好影响,许多国际知名媒体纷纷慕名前来采访。2012年6月底至7月初,北京龙泉寺还组织相应的外语译经义工,前往美国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交流参访,为汉传佛教的国际化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具备三大语系佛教的国家,成为名符其实的佛教第二故乡。汉传佛教作为中国佛教的主体,一定要认真总结过往,虚心向不同教派、不同宗教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整合自身力量,避免“占山为王、各自为政”的分散局面,以一种浑然大气之势,开辟汉传佛教未来发展的新局面。(作者系:全国青联宗教界别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民建中央文化委员会委员、中国佛教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