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明咒功德网
百字明咒功德网
净土十疑论白话浅译 释净土群疑论 阿弥陀经宗要 净土女居士往生 净土探究
主页/ 净土探究/ 文章正文

净土探究(五十二)

导读:如是形、如是相,离苦息乐,前忧喜已灭,不苦不乐舍,净念一心,第四禅具足住。’...

戊、四禅略解

(甲)四禅发相及生理反应现象

卷三十一又说:‘若比丘,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离苦息乐,前忧喜已灭,不苦不乐舍,净念一心,第四禅具足住。’

行者若对三禅乐境,用心守护、爱著,不容易进步。一旦失坏,仍会令人产生烦恼。所以经上说,三禅乐境,犹是无常乐法,有爱乐之心,便会令心不得清净。所以佛教圣弟子既然深见三禅乐法的后面,仍有大苦变异之患,应当运用智慧观照力,一心舍离此遍身筑法,求入四禅不动定。当舍离三禅定,未到四禅定的中间,必有定法像初禅、二禅、三禅定法一样的显发。佛弟子在中间定法之中,修行不止,则心逐渐远离乐动之念,心无散动。于后,其心豁然开发,定心安稳,出入息断(体内呼吸风相、气相到四禅时才彻底断舍),苦乐之心俱舍,证入四禅定中。(有说:初禅定中,外呼吸停止,内部呼吸活动起来,二禅定中不但呼吸停止,脉博也停止。三禅定中,除了呼吸、脉博停止:心念也停止,没有一切妄想。四禅定中,不但呼吸、脉博、心念停止,气也停止。有说:初禅‘念住’,心念专一;二禅‘气住’,心念专一,但呼吸停止,鼻孔与肺部呼吸停止,皮肤呼吸没有完全停止;三礼‘脉住’,脉博(心脏)跳动非常缓慢,隔一两个钟头,偶而跳动一下;四禅舍念清净,念头空却。有说……。)对于生理过程在禅定中的转换情形,各家说法不一。此牵涉到个人的佛法知见、精神状态、智力观点、生理现象……及个人观照力的细微度各各不同,而产生种种不同的异解,不能一概而论。这也是佛经中为何不谈在禅定中研呈现的生理反应现象原因之一……。今以佛论为主,当行者证入四禅时,体内风相、气相完全停止(出入息断),此时与舍受相应,舍念清净,无苦、无乐、空明、寂静、善法功德与前三礼俱同。

四禅定心,如明镜不动,亦如净水无波,远离喜乐动转之念,没有丝毫乱想杂念,正念坚固,犹如虚空。行者住是定中,心不依善,亦不附恶,无所依倚,无形无质,亦无若干种种色相,成就内心净色之法,一切色法自在得现。虽对众缘,而心无动念。因此称四禅为不动定,亦名真色定,亦名不动智慧。

(乙)佛弟子四禅定与外道四禅定证量的不同点

利根器的佛弟子,当证入四禅后,若欲转缘,学一切事,随意成就,一切神通变化,霪雨说法,莫不从此定而出。若是外道证人四禅定,因定前没有佛法福慧因缘做基础,则没有正念、正智从此定而发。故佛弟子与外道虽同入四禅定,但证量有著明显的粗、细、深、浅、广、狭……的差异。故佛用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证果现量来做区分。

因为此四禅寂静不动因缘,故阿含经上说,佛弟子修定以四禅为根本。在佛弟子的禅定功力不及四禅定时,都是不稳当的定法,有随时因贪著禅乐而丧失禅定,堕落恶道的危险。

(丙)利根器的佛弟子证四禅后了脱生死的情形

卷三十一又说:‘若比丘证入四禅时,不看四禅定法,则可当下运用念、慧观照力,照见五蕴皆空,灭尽烦恼,顿证阿罗汉果。如果智慧观照力不足,亦可和前述初禅、二禅、三禅修行者一样,以念法、乐法因缘,辗转进修。或者在今生修禅生命终了进入中阴身期间,便运用慧根观照力,顿灭烦恼,直取涅槃。或者在这期生命终了,上升色界四禅天上的当生中,用功不久,顿证阿罗汉果。或者在死后上升色界四禅天上,经久用功后,才证涅槃。或者在上升色界天上的当下,即因宿根显发,顿证涅槃。或者在上升色界天上后,再辗转生到其他天界进修(如五不还天),才证入涅槃……。’

(丁)钝根佛弟子谊四禅后上升其他天上进修

倘若佛弟子在证入四禅后,不肯舍离四禅定法,又不能以智慧观照力,用前述五种方法证入涅槃。就只有依其定慧力的深浅,依次上升色界四禅天的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乃至无色界四空定天,受其禅乐果报,继续长期进修……。

己、净土众生修禅的情形

西方净土的天人众生,在弥陀与诸大菩萨教导下,有深厚的解脱知见基础。以此坚固的正见资粮,修持禅定,必然能随其根器,安稳的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禅定证境。如无量寿经卷下说:‘彼国众生,其心柔软调伏……,获得深心、定心……,深入禅定,智慧之力,正念止观,诸道明力……。’皆随个人定慧深浅,而契入与其根器相应的定境。

有的天人众生,在证入初禅时,即观照初禅约五蕴色法,性空如幻,断尽烦恼,顿证阿罗汉果。有的天人众生,在证入二禅时,乃运用其禅观的智慧力,觉悟二禅五蕴色法,无常苦空,断尽妄惑,得证声闻四果。有的天人众生,在证入三禅或四禅时,又辗转进修,才觉悟三禅、四禅色法空无自性,证入涅槃果位。有的……。

因为天人众生的深入禅定,获证解脱,而圆满了阿弥陀佛第十一个接引十方众生到‘净土中修持正定,最后必然证入涅槃’的修行解脱大愿。而‘正定解脱’大愿的因行,则是由这第十六个‘修行根本愿——听闻解脱正法——三十七助道品’而开衍。听闻三十七助道品法的目的,就是要修行者依闻法、思法的正规修学途径而从悟道步入四禅定的根本修行理想。因此欲往生净土的莲友,如果能随缘听闻善知识讲解具有解脱正见的四禅定修证次第,用来做为往生西方步入涅槃解脱的基础正见资粮,必能帮助我们在净土中,早日悟道、修定、证果,达到往生西方净土了脱生死的根本目的。

\

(6)什么是慧根?

甲、佛弟子与外道禅修者最重要的分界点在那里?

杂阿含经卷二十六说:‘慧根者,当知是四圣谛。’外道修行者虽与佛弟子同修禅定,但因有无佛法的解脱知见做基础,大体上,在进入色界四禅天的修行路上,呈现两条叉路:外道禅者进入无想定的空寂境界,再依次经过无色界四空定的禅修境界。利根器的佛弟子,在进入四禅定后,便能直接运用性空观慧,照见四禅五蕴之法空无自性,此时平常薰习的解脱知见,在无漏智慧的观照中,页实现前。

此即说明了,世间禅者与佛弟子禅修成果不同之处,在于修定前,乃至修定中‘慧根的薰习’上。

如佛刚出家时,处处寻访外教梵志求道,在精进修行下,护证四禅、四空定而不得生死解脱。究其原因,因没有种下解脱的‘慧根’,无论其禅定境界有多高深,也与解脱无关(中阿含卷五十六)。

如佛解释佛受人供养与外道受人供养不同的地方说:‘外道言:佛有五事令弟子恭敬供养:一、粗衣知足,二、粗食知足,三、少食,四、粗住止床座知足,五、禅坐。佛辨正说:佛不以此五事受人供养。佛另有五事受弟子恭敬、尊重、供养:一、无上戒,二、无上智慧,三、无上知见,四、若有弟子来问法义,令其悦意、欢喜而去,五、佛与弟子于正法律中,得受、得度,待至彼岸,无疑、无惑,于善法中,无有犹豫。’(中阿含卷五十七)

佛又解释比丘因为十法受到众比丘及梵行者的恭敬、尊重:‘一、修习禁戒;二、广学多闻;三、为众生做善知识;四、成就远离身及心之染著;五、乐于禅坐,内行正止(定),亦不离伺(觉),成就于观(慧),增长空行;六、不贪知足;七、常行于念,成就正念;八、常行精进,断恶修善;九、修行智慧,观兴衰法,得如此智,圣慧明达,分别晓了,以正慧灭尽苦谛;十、诸漏已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自知自觉,不受后有……。’(中阿含卷三十六)

这里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问题:佛及佛弟子修行解脱最主要的关键,不是在少食、禅坐、苦行上而获得成就,而是在‘无上戒、无上智慧、无上知见、无上法义,法法融通“慧根”的开启上’。少食、禅坐、苦行,乃是修道上必备的助道法。

如佛开导弟子不可因苦行而得道说:‘莫求欲乐极下贱业,为凡天行,亦莫求自身苦行,至苦非圣行,无义相应。离此二边则有中道,成眼成智,自在成定,趣智趣觉,趋于涅槃。’(中阿含卷四十三)

又说:‘佛弟子不因佛苦行、禅定、得神通而随佛出家修行,佛弟子依佛所证无上解脱智慧而出家、修梵行。’(中阿含卷二十六)

虽说不可因苦行而得道,但修行必要以少食、苦修、禅定为不可缺少的助道法,才能专修成就。如佛说:‘我不说修一切身乐,亦不说莫修一切身乐;我不说修一切身苦,亦不说莫修一切身苦;我不说修一切心乐,亦不说莫修一切心乐;我不说修一切心苦,亦不说莫修一切心苦。’(中阿含卷五十一)

乙、佛弟子无论持戒、修定都不离智慧觉照

佛清楚的告诫弟子说,‘慧根’是修行解脱的根本。无论佛弟子持戒、修定,都不离慧观的觉照。如佛指导弟子‘以慧观戒’的道理说:‘身业口业者,我施设是戒……,若心有欲、有恚、有痴,当知不善戒从是心生;若心无欲、无恚、无痴,当知善戒从是心生。圣弟子以慧观“心”生善戒或不善戒,善念或不善念;当圣弟子行戒、不著戒,泯著善戒意,灭者不善戒心,付持八正道,以慧导定,深入正定之中,便能解脱一切淫怒痴。’(中阿含卷四十七)

佛又说明了佛弟子与外道虽然同入禅定之中,但佛弟子不论在何种定中,都不离正念正智正思惟的慧观觉照,与外道专注‘空定’境界不同。如佛说:‘若比丘在禅修中,不染苦觉、乐觉、忧觉此三觉,必得契入解脱之路,超四禅,唯存于舍,极清净,若著,便移入四空处定中。放在舍心四禅时,于四空处定,以慧观知,是有为、无常法,不入四空处定中。彼于尔时,不复有为,亦无所思,谓有及无,彼受身最后觉……。’(中阿含卷四十二)

又说:‘佛弟子从四禅至四空定,均依智慧一一观察:若生此法,令我住,令我升进,则依此法前进;若生此法,令我退失禅定,则不依此法,令定退失;又复观察,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不升进;我生此法,能令我厌……,如是无论在何“相应”定境,皆不离智慧觉照,乃至漏尽。’(中阿含卷四十六)

丙、通达七法必证解脱道

佛又深入说明了‘解脱道’由‘慧根’而得证的重点,如佛说:‘有漏烦恼,从七法断:一、有漏从圣法知见断,二、有漏从守护六根断,三、有漏从远离恶知识断,四、有漏从用帮助修道时所需的四事供养助道缘断,五、有漏从遇诸饥渴病苦忍之,精进修行断,六、有漏从除三毒欲念断,七、有漏从思惟七觉支、四圣谛等法,离欲、不生烦恼忧凄断。’(中阿含卷二)

又说:‘道从七法得:一、道从无欲,非有欲得;二、道从知足、非无厌得;三、道从远离、非乐聚会,非住聚会、非合聚会得;四、道从精勤、非懈怠得;五、道从正念、非邪念得;六、道从定意、非乱意得;七、道从智慧、非无智愚痴得。’(中阿含卷十八)

丁、慧根的基础建立在‘苦圣谛’的觉醒上

在阿含经上十分详细的开示了‘解脱道’是奠定在‘慧根’的筑基上,而慧根的坚固基础是建立在‘苦圣谛’的觉醒上。如杂阿含卷十六说:‘此四圣谛,渐次无间,非顿无间等。修行者若于苦圣谛,未无间等,而欲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若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无有是处。’

此段经文说明了:一个不能知苦、悟苦、厌苦、离苦的求道者,是绝不会对苦痛的世间产生极大的厌离心,是绝对不能进入深刻的慧观禅修中。相对的,一个不悟世间‘苦’的念佛者,绝对不会坚定的发出想要出离世间生死的决心,将心念时时刻刻朝向极乐世界前进。而‘知苦、悟苦、厌苦、离苦’的目的,就是为了灭苦、悟道、解脱做准备,而如何灭苦?是解脱生死者最需要理解的问题:如中阿含卷七说:‘云何爱习苦习圣谛?(苦集灭道的“集”义(谓众生实有爱妻子、奴婢、给使、眷属、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财物,为所作业,有爱、有腻、有染、有著者,是名为习。若众生实有爱六界:地界水火风空识界,爱内六处:眼处耳鼻舌身意处,于中有爱、有腻、有染、有著者,是名为习。彼知是爱习苦习圣谛。云何爱灭、苦灭圣谛?谓众生若不染不著妻子奴婢给使眷属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财物一切作业,不染不著六界、内六处,断舍、吐尽、无欲、灭止没者,是名苦灭。’

如果平常只善于修定,而不在四圣谛、十二因缘……等佛法知见上,多加思惟、体悟,那必然有定无慧,在三禅后,势必进入四禅无想的状态,慧观不现前。如果平素禅修中,对无常的身心有深刻慧观的领悟,定慧等修,则可在进入层层禅观中,当下运用平素累积深厚的慧修之力,照见层层禅定界内皆具有‘苦、集、灭、道’,因缘生灭道理的显相,不看禅相,返本还源,顿了生死。

戊、以慧为导才能完成五根的修证意义

苦集灭道的‘灭’谛,同为禅修者及念佛者根本追求的目标。只是禅修者将‘寂灭解脱’的目标放在今生,而念佛者将‘了脱生死’的理想,放在极乐世界。苦集灭道的道谛,即是指的八正道——八种由浅入深的修行方法(十一愿中已有说明)。修行解脱的基本资粮,便是建立在八正道的出世解脱正见上;而出世解脱的正见,则是建立在一个对‘佛法僧戒’拥有坚固信心的悟道者身上。而一个悟道者对‘佛法僧戒’拥有坚固信心力量的来源,是源自于以智导定,由定得慧而使戒体巩固的戒定慧三学根本修行的力量上(阿含经中有详细说明)。如杂阿含卷二十六说:‘欲成就信根者,应作如是学:有因故有生死,因永尽者,则无生死;唯苦灭、苦息,乃能尽生死因,得涅槃乐……,作是学者,必以慧为导,是慧所持,故五根,以慧为首,不同外道所行。’

又说:‘于此五根,如实善观察,如实善观察者,于三结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于正觉……。’

由此可知,五根的修证过程,是由最初对‘佛、法、僧、戒’意义的慢慢学习、领会,而逐渐在用功、精进中,薰习、思惟四念处等解脱正见法义,由净念的增长,而悟苦、离苦、断苦、厌欲、离欲,在进入由慧劝戒,以慧导定的修学中,断除身见,戒取、疑三结,先证声闻初果,巩固‘信根’,再视了脱生死为唯一追求的理想,勇猛精进,加强修定(精进根),正念正智摄持身心(念根巩固),依次得证二果、三果,证入甚深禅定(定根巩固),最后定慧等持,得证阿罗汉果,解脱智慧现前(慧根稳固)。

己、往生净土者宿世皆对慧根有深厚的薰习

极乐世界的天人众生,由于在往生前,对于慧学——四圣谛的学习,宿有深厚的薰习基础,因此在净土中,能够时时刻刻皆在体悟‘有身即苦’的自我身心解放中,领悟生死因缘的来源处,而进入彻底的厌欲、离欲、知苦、悟苦、离苦、持戒、修定的证道启悟中,彻底斩断了潜伏在八识田中‘心苦的种子’。因此净土的修道众生,乃是学佛者最佳的修行伴侣。故凡是能够往生净土的莲友、势必宿世已经听闻、并依大悲心修习过‘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等趋向解脱之道的法义(苦集灭道的‘道’义),才能在净土中,继续依三十七道品,修学解脱之法,与宿缘法侣、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不仅找到了最理想的修行伴侣,也为自己未来的成佛道上选择了一条最安稳的修行道路。